病人描述的症状有助于医生作出初步诊断并对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要注意患者对其心悸的描述:是快或是慢、是规则或是紊乱、是短暂或是持久;是否感到头晕、头痛、眩晕甚至有意识丧失;以及是否有胸痛、气促或其他不常见的感觉伴随心悸出现。同时,也要了解患者心悸发生在休息时或只发生在紧张状态或运动过程中以及心悸是突然发生和终止或是逐渐发生和终止。
通常为明确其确切的特征,应进行一些另外的检查。
1.体表心电图:12导联体表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其临床价值只是在判定QT间期、QRS间期、PR间期、ST段及T波变化时有意义,而判断心律失常是否被控制则有限。各种间期的测定对判断药物已足量或过量。是否已引起传导障碍和复极过程的异常极为有用,可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2.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描记2导联或3导联心电图能精确计算发生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药物疗效最重要的方法。个别患者需连续48小时以上的心电图监测。现有Holter软件已能回报室性或室上性异位搏动在24小时内的总数、每小时的平均异位搏动数-以及发作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用药后2~4周复查Holter可基本了解并判定此药是否有效。根据ESVEM试验所采用标准,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为有效:
①室性期前收缩减少≥70%;
②成对室早减少≥80%;
③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完全消失。如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由非持续性室速转为持续性室速,可判断为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
3.床边心电图:是ICU、CCU主要的监测方法.尤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室速已恢复窦性心律、发生过室颤患者至少要连续监测心电图24小时。
4.心室晚电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后、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常阳性。此种晚期除极的电位常在心肌病变的周围形成,有独立的预测发生室速及室颤的价值。室性心律失常伴昏厥史者晚电位出现率可达73%~89%。抗心律失常药物发挥疗效后晚电位通常不会消失。晚电位消失或未出现过晚电位者,室速发生昏厥或猝死者根少。
5.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心脏各部位的心电图(如窦房结电图、希氏束电位),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测定,心房内及心室内的程控刺激加期前收缩(1~3个期前收缩)以诱发心动过速。冠状窦电图.旁路电位及定位等,均是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主要范畴,但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判断通常行程控刺激及期前收缩刺激即已足够,以诱发出原有的心律失常作为判断药物是否有效的标准。因为检查有创伤性及费用较高,目前通常不采用此法而只在有特异心电图现象或特殊的心律失常时以及有射频消融者才做。